奔驰车机顽疾三年未愈,律师函怒斥利星行“表面敷衍背后拆台”
来源:百姓 编辑:百姓 时间:2025-07-17
导读:
手机导航在高速上第23次断线时,熊先生握方向盘的手心全是汗,身后喇叭声此起彼伏这是他的奔驰GLC43车机系统日常性罢工中最惊险的一幕。而比技术故障更让他心寒的,是利星行金港店售后人员表面满口应承、背后纹丝不动的冷对抗。 2022年,熊先生兴冲冲地将奔
手机导航在高速上第23次断线时,熊先生握方向盘的手心全是汗,身后喇叭声此起彼伏——这是他的奔驰GLC43车机系统“日常性罢工”中最惊险的一幕。而比技术故障更让他心寒的,是利星行金港店售后人员表面满口应承、背后纹丝不动的“冷对抗”。
2022年,熊先生兴冲冲地将奔驰GLC43开回北京的家,却不知自己踏入了一场长达三年的维权马拉松。CarPlay频繁断线问题从购车首月便如影随形,每次驶入利星行金港4S店,售后人员总以“系统通病”轻描淡写带过,建议“换部手机试试”。当新买的iPhone 16 Pro Max依然无法稳定连接时,面对熊先生的追问,对接人员的态度开始变得微妙:电话里永远“嗯嗯,好的”、“我们会向厂家反馈”、“您放心”,转头却石沉大海。
今年初,眼看三年质保期将尽,熊先生向奔驰400热线和北京12345发起投诉。利星行金港店的应对策略再次升级:不仅反指其“恶意投诉”,更呈现出一种“冷处理”姿态——表面承诺沟通,实则拒绝任何实质性接触,甚至流露出“拖着看你能闹多大”的较劲心态,任凭客户在焦虑中耗尽耐心。
01 顽疾缠身,车机故障成奔驰“不治之症”
熊先生的奔驰GLC43车载系统故障,呈现出典型的技术“疑难杂症”。据其描述,CarPlay连接时断时续,导航与音乐播放常无故中断,多次升级系统均告失败。
这并非孤立事件。2022年初,另一位AMG GLC43车主同样陷入连接困境——蓝牙连接后,微信、导航语音集体失声,仅音乐能断续播放。4S店竟建议:“换安卓手机”。
技术层面,奔驰CarPlay故障通常涉及多重因素。硬件上可能是数据线损坏、USB接口氧化或控制单元故障;软件层面则涉及系统兼容性缺陷。
“质保期内应免费检修”,多家4S店对外宣传的技术解决方案,在熊先生身上却成空谈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奔驰车机问题已演变为系统性病症。2024年1月,北京奔驰GLC车主张先生投诉CarPlay无法全屏显示,4S店以“缺少芯片”为由拒绝修复。黑龙江赵先生则遭遇升级导致车机瘫痪,全家被迫滞留异地的窘境。
02 维权困境:“阴阳话术”与“冷对抗”成4S店护身符
面对持续存在的故障,熊先生的维权之路因利星行金港店的“两面派”作风而雪上加霜。三年来,该店始终采用“诊断-升级-推诿”的标准化流程。更为恶劣的是,当面对客户持续追问时,售后对接人发展出一套娴熟的“敷衍话术”:当面或电话中满口应承“没问题”、“马上处理”、“会向上级汇报”,态度看似诚恳配合,转身却杳无音信,承诺无一兑现。这种“表面嗯嗯哈哈,背后纹丝不动”的策略,不仅消耗了车主的信任,更是在人为制造沟通壁垒。
当今年质保期限迫近,熊先生通过官方渠道施压时,该店的应对更趋强硬且充满恶意。面对北京12345热线转办的投诉,利星行金港店非但没有主动联系车主协商解决方案,反而倒打一耙,向相关部门指称熊先生“恶意投诉”。更令人愤慨的是,其售后负责人及客户服务领导层始终避而不见,彻底关闭了沟通渠道,摆出一副“冷处理”姿态。熊先生强烈感受到,对方似乎并非真心想解决问题,反而带着某种“较劲”心理,仿佛在赌客户耗不起,甚至“希望事情无限放大”以证明其“难缠”。这种将消费者正当维权污名化、并试图激化矛盾的做法,暴露了经销商管理体系的深层缺陷与服务文化的扭曲。
类似场景在佳木斯利星行4S店早有预演。2024年8月,沈阳赵先生因系统升级失败滞留黑龙江,店方最初仅愿提供“1A1B保养”补偿。经媒体曝光后,方案才升级为“3A3B保养+两年质保”。
值得玩味的是,利星行官网仍宣称“售后服务体系完善”,强调其技师团队“通过奔驰官方认证”。但消费者实际体验常与宣传相去甚远,某车主俱乐部调研显示,约35%的受访者抱怨利星行“维修周期长”、“客服态度冷淡”。
03 法律视角,维权战中的《民法典》武器
随着律师函正式送达利星行金港店,熊先生的维权进入法律轨道。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李大超律师对此类纠纷有专业解读:“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六条,当4S店未按约提供服务致消费者权益受损,车主可主张违约责任。”
在黑龙江赵先生案例中,这一条款成为维权关键。经律师阐释,赵先生最终获赔滞留期间的住宿费、拖车费。而针对熊先生遭遇的“恶意投诉”指控,法律界人士指出这涉嫌侵害名誉权,消费者可追加赔偿诉求。
对于奔驰车机功能缺陷,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样提供维权依据。常州张先生的CarPlay无法全屏案中,律师明确主张:“厂家应免费升级系统,拒不履行可诉诸法律”。
汽车三包政策亦规定,同一故障维修超5次可退换车。熊先生三年间的维修记录,或成重要证据链。
04 行业病灶,销量下滑背后的质量危机
奔驰车机顽疾频发,实为品牌质量危机的冰山一角。2021年,奔驰在华召回278万辆乘用车,相当于丰田召回量的两倍有余,其中260万辆涉及通信模块故障。
市场已用脚投票。2021年豪华车市场整体增长5.6%背景下,奔驰销量逆势下滑3.6%,痛失保持多年的销冠宝座。今年前五月上险量显示,奔驰主力车型GLC同比跌幅达18.7%,质量问题成重要诱因。
深层次矛盾在于,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脱节。当新势力车企采用高通8155芯片实现车载系统秒级响应时,奔驰车主仍在为CarPlay基础功能缺失而奔走呼号。
“电动化转型需智能体验同步”,行业分析师李峰指出,“奔驰计划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过半,但若车机体验持续落后,战略目标恐难实现”。
05 解决之道,制度破局迫在眉睫
破解奔驰车机困局,需构建三层保障体系:
企业端应建立专项技术小组,对共性故障限期攻关。借鉴新势力车企的OTA远程升级机制,避免车主频繁奔波4S店。
经销商端须打破“回避文化”,设立技术经理直通渠道。佳木斯利星行在媒体监督下态度转变,证明积极沟通才能化解危机。
监管端仍待完善汽车智能化时代的新标准。中消协正推动修订《汽车三包规定》,拟将软件故障、智能功能缺失明确纳入保障范围。
对临近质保期的车主,法律人士建议三步走:立即书面备案故障,要求4S店出具维修记录;公证故障现象,固定证据链;向厂家发送律师函主张权益。目前熊先生已完成关键第三步,为后续诉讼奠定基础。
北京街头,熊先生的律师函已送达利星行金港店前台。他手机里保存着三年间的47次故障视频,以及数段与售后人员通话的录音——记录着对方“诚恳”的承诺与后续彻底的沉默。这种“说一套、做一套”的服务态度,比冰冷的技术故障更深刻地刺痛了消费者。而奔驰展厅里的新款EQE电动车,正大力宣传“全新MBUX智能系统”。
“转型不能只换驱动形式,更要换服务思维,”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王建强对此评价道。当豪华品牌失去对用户基本诉求的尊重,当经销商以“阴阳话术”和“冷对抗”消耗用户耐心时,方向盘后的每一位车主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熊先生。而企业若纵容此种“表面敷衍、背后拆台”的服务文化蔓延,终将为其傲慢付出品牌声誉的惨痛代价。
来源今日头条
2022年,熊先生兴冲冲地将奔驰GLC43开回北京的家,却不知自己踏入了一场长达三年的维权马拉松。CarPlay频繁断线问题从购车首月便如影随形,每次驶入利星行金港4S店,售后人员总以“系统通病”轻描淡写带过,建议“换部手机试试”。当新买的iPhone 16 Pro Max依然无法稳定连接时,面对熊先生的追问,对接人员的态度开始变得微妙:电话里永远“嗯嗯,好的”、“我们会向厂家反馈”、“您放心”,转头却石沉大海。
今年初,眼看三年质保期将尽,熊先生向奔驰400热线和北京12345发起投诉。利星行金港店的应对策略再次升级:不仅反指其“恶意投诉”,更呈现出一种“冷处理”姿态——表面承诺沟通,实则拒绝任何实质性接触,甚至流露出“拖着看你能闹多大”的较劲心态,任凭客户在焦虑中耗尽耐心。
01 顽疾缠身,车机故障成奔驰“不治之症”
熊先生的奔驰GLC43车载系统故障,呈现出典型的技术“疑难杂症”。据其描述,CarPlay连接时断时续,导航与音乐播放常无故中断,多次升级系统均告失败。
这并非孤立事件。2022年初,另一位AMG GLC43车主同样陷入连接困境——蓝牙连接后,微信、导航语音集体失声,仅音乐能断续播放。4S店竟建议:“换安卓手机”。
技术层面,奔驰CarPlay故障通常涉及多重因素。硬件上可能是数据线损坏、USB接口氧化或控制单元故障;软件层面则涉及系统兼容性缺陷。
“质保期内应免费检修”,多家4S店对外宣传的技术解决方案,在熊先生身上却成空谈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奔驰车机问题已演变为系统性病症。2024年1月,北京奔驰GLC车主张先生投诉CarPlay无法全屏显示,4S店以“缺少芯片”为由拒绝修复。黑龙江赵先生则遭遇升级导致车机瘫痪,全家被迫滞留异地的窘境。
02 维权困境:“阴阳话术”与“冷对抗”成4S店护身符
面对持续存在的故障,熊先生的维权之路因利星行金港店的“两面派”作风而雪上加霜。三年来,该店始终采用“诊断-升级-推诿”的标准化流程。更为恶劣的是,当面对客户持续追问时,售后对接人发展出一套娴熟的“敷衍话术”:当面或电话中满口应承“没问题”、“马上处理”、“会向上级汇报”,态度看似诚恳配合,转身却杳无音信,承诺无一兑现。这种“表面嗯嗯哈哈,背后纹丝不动”的策略,不仅消耗了车主的信任,更是在人为制造沟通壁垒。
当今年质保期限迫近,熊先生通过官方渠道施压时,该店的应对更趋强硬且充满恶意。面对北京12345热线转办的投诉,利星行金港店非但没有主动联系车主协商解决方案,反而倒打一耙,向相关部门指称熊先生“恶意投诉”。更令人愤慨的是,其售后负责人及客户服务领导层始终避而不见,彻底关闭了沟通渠道,摆出一副“冷处理”姿态。熊先生强烈感受到,对方似乎并非真心想解决问题,反而带着某种“较劲”心理,仿佛在赌客户耗不起,甚至“希望事情无限放大”以证明其“难缠”。这种将消费者正当维权污名化、并试图激化矛盾的做法,暴露了经销商管理体系的深层缺陷与服务文化的扭曲。
类似场景在佳木斯利星行4S店早有预演。2024年8月,沈阳赵先生因系统升级失败滞留黑龙江,店方最初仅愿提供“1A1B保养”补偿。经媒体曝光后,方案才升级为“3A3B保养+两年质保”。
值得玩味的是,利星行官网仍宣称“售后服务体系完善”,强调其技师团队“通过奔驰官方认证”。但消费者实际体验常与宣传相去甚远,某车主俱乐部调研显示,约35%的受访者抱怨利星行“维修周期长”、“客服态度冷淡”。
03 法律视角,维权战中的《民法典》武器
随着律师函正式送达利星行金港店,熊先生的维权进入法律轨道。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李大超律师对此类纠纷有专业解读:“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六条,当4S店未按约提供服务致消费者权益受损,车主可主张违约责任。”
在黑龙江赵先生案例中,这一条款成为维权关键。经律师阐释,赵先生最终获赔滞留期间的住宿费、拖车费。而针对熊先生遭遇的“恶意投诉”指控,法律界人士指出这涉嫌侵害名誉权,消费者可追加赔偿诉求。
对于奔驰车机功能缺陷,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样提供维权依据。常州张先生的CarPlay无法全屏案中,律师明确主张:“厂家应免费升级系统,拒不履行可诉诸法律”。
汽车三包政策亦规定,同一故障维修超5次可退换车。熊先生三年间的维修记录,或成重要证据链。
04 行业病灶,销量下滑背后的质量危机
奔驰车机顽疾频发,实为品牌质量危机的冰山一角。2021年,奔驰在华召回278万辆乘用车,相当于丰田召回量的两倍有余,其中260万辆涉及通信模块故障。
市场已用脚投票。2021年豪华车市场整体增长5.6%背景下,奔驰销量逆势下滑3.6%,痛失保持多年的销冠宝座。今年前五月上险量显示,奔驰主力车型GLC同比跌幅达18.7%,质量问题成重要诱因。
深层次矛盾在于,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脱节。当新势力车企采用高通8155芯片实现车载系统秒级响应时,奔驰车主仍在为CarPlay基础功能缺失而奔走呼号。
“电动化转型需智能体验同步”,行业分析师李峰指出,“奔驰计划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过半,但若车机体验持续落后,战略目标恐难实现”。
05 解决之道,制度破局迫在眉睫
破解奔驰车机困局,需构建三层保障体系:
企业端应建立专项技术小组,对共性故障限期攻关。借鉴新势力车企的OTA远程升级机制,避免车主频繁奔波4S店。
经销商端须打破“回避文化”,设立技术经理直通渠道。佳木斯利星行在媒体监督下态度转变,证明积极沟通才能化解危机。
监管端仍待完善汽车智能化时代的新标准。中消协正推动修订《汽车三包规定》,拟将软件故障、智能功能缺失明确纳入保障范围。
对临近质保期的车主,法律人士建议三步走:立即书面备案故障,要求4S店出具维修记录;公证故障现象,固定证据链;向厂家发送律师函主张权益。目前熊先生已完成关键第三步,为后续诉讼奠定基础。
北京街头,熊先生的律师函已送达利星行金港店前台。他手机里保存着三年间的47次故障视频,以及数段与售后人员通话的录音——记录着对方“诚恳”的承诺与后续彻底的沉默。这种“说一套、做一套”的服务态度,比冰冷的技术故障更深刻地刺痛了消费者。而奔驰展厅里的新款EQE电动车,正大力宣传“全新MBUX智能系统”。
“转型不能只换驱动形式,更要换服务思维,”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王建强对此评价道。当豪华品牌失去对用户基本诉求的尊重,当经销商以“阴阳话术”和“冷对抗”消耗用户耐心时,方向盘后的每一位车主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熊先生。而企业若纵容此种“表面敷衍、背后拆台”的服务文化蔓延,终将为其傲慢付出品牌声誉的惨痛代价。
来源今日头条
责任编辑:百姓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
社会资讯
最新资讯